您的位置: 长安大剧院 > 京剧戏曲知识 |
|
|
京剧武生杨派:杨小楼创立的京剧武生流派 |
|
|
时间:2025.05.09 网站管理员 点击:16次 |
|
|
京剧武生杨派:杨小楼创立的京剧武生流派 京剧武生杨派是杨派创立人杨小楼建立的新的表演体系。是为“杨派”,不仅被北派武生演员奉为圭臬,对其他行当也有很大的影响,以做、打、唱、念的全面技艺塑造鲜明人物形象是其最大特色。 杨小楼(1878年—1938年),名三元,安徽怀宁人,中国京剧武生演员、京剧武生杨派创始人。乳名三元,幼年随父学艺,8岁入杨隆寿的小荣椿科班,师从杨隆寿、姚增禄、杨万青,学武生。排名椿圃,经诸多名师传授,根底扎实。因人高马大,无合适配演之人,故仅演一般角色,被讥为“象牙饭桶”。十七岁,出科,在京、津两地搭班表演。得义父谭鑫培和王楞仙、王福寿、张淇林、牛松山等人指点,拜俞菊笙为师。二十四岁,进入宝胜和班,以“小杨猴子”之名露演。二十九岁时,入升平署为外学民籍学生,与谭鑫培、陈德霖、王瑶卿、黄润甫、梅兰芳、尚小云、荀慧生、高庆奎、余叔岩、郝寿臣等人合作,先后组建陶咏、桐馨、中兴、崇林、双胜、永胜等戏班,声誉鹊起。1922年5月底,应邀赴上海天蟾舞台演出。1931年,应上海荣记大舞台聘请,再度赴沪演出。 京剧武生杨派剧目 传统杨派名剧依外形划分有长靠戏《长坂坡》《连营寨》《挑华车》《镇潭州》《战宛城》等;短打和箭衣戏有《连环套》《翠屏山》《恶虎村》《八大锤》《骆马湖》等,勾脸戏有《晋阳宫》《铁笼山》《状元印》《艳阳楼》《金钱豹》等,猴戏有《安天会》《水帘洞》等,还有昆剧《夜奔》《麒麟阁》等。偶亦串演老生戏如《法门寺》之赵廉等,但不见长。关羽戏演出不多,仅《灞桥挑袍》《屯土山》几出。 京剧武生杨派杨派特色 杨小楼嗓音高亢宽亮,虽不以大段唱工见长,但无论散板、摇板、流水板及曲牌、引子,歌来均富特色,他的唱腔吸收张二奎的唱法,不使巧腔,而逢高必起,多顺字滑腔的唱法,铿锵爽朗。昆曲牌子得自张淇林,更能满宫满调,神完气足。他很讲究音韵之美,故演唱韵味极浓,《骆马湖》《连环套》《长坂坡》《战冀州》《霸王别姬》《挑华车》等剧的唱段都是杨派名唱。杨小楼的念白尖团分明,感情真挚饱满,处处吻合剧情与人物的特定性格,侧重于英武脆爽,善于以似断实续的粘连念法加强舞台气氛,如《霸王别姬》中项羽念:“悔不听范增之言......至有今日矣!”《长坂坡》中赵云念:“当谢天地啊,主母!”等句,均在叹词之后点断,别具风采。杨小楼有坚实的幼功,并有八卦拳等武术功底,虽身材高大却极其敏捷轻灵,上下场、亮相优美大方,武打冲、猛、脆、帅、刀枪、锤、棍、叉、石锁等兵器的运用各有独到的功夫,尤其突出一个“快”字:首先是步法,灵活而步琐碎、善于用偷步、倒步等方法汰去冗繁,一步到位。其次是手法,迅疾而不疏略,讲究动作洗练,招招准确到家,与同台角色相比似显稳健,实则以简胜繁,以少胜多,其速度为人所不能及。 杨小楼对于前人武生艺术所做的发展主要在于刻画人物细腻,一切表现手段都严格服从于剧情和人物的需要,一腔一字,一招一式都带出人物的性格和感情。尽管开打矫捷轻健却不卖弄,不炫耀,因此一直被认为是发扬“武戏文唱”原则的典范。形成这种风格,他的做工是占有较大比重的。他善于用动与静、快与慢、含与露等等的对比、反衬来加强表演,如对眼神的运用就是如此,无须明显做戏时微眯二目,处于收敛状态,待到用时猛然张目则精光四射,格外有慑人力量。他又善于吸收各个行当的长处丰富表演,如采用小生的三笑方式使笑声上扬,化用净行的工架及用嗓技巧等。他所塑造的各类人物有血有肉,形象丰满且各具特性:相同扮相的不同人物表演决不雷同,如马超与赵云,前者突出其勇猛,后者则表现其凝重。 又如牛邈(《飞杈阵》)与金钱豹同是戴蓬头、勾脸、使叉,观众却绝不致有相混印象。相同的表演程式用于不同人物时就有不同效果,如同为跑圆场,《回荆州》中赵云是以走代跑,快速优美,于英武中显从容沉着,《艳阳楼》中高登的趟马圆场步法急遽而衣襟展扬,于潇洒中见轻浮娇纵。经他演出的人物和表演程式都已成为楷范,猴戏艺术也为后学所宗法,无论武打、手势、身段、表情都着力突出“猴学人”的仙猴形象。杨小楼对脸谱、服装等均做了大量的革新,如霸王以白多黑少的“愁脸”示其失势败亡结局,李元霸勾紫脸加红套金示华贵威严;创造了林冲的夜奔盔,赵云的白夫子盔和霸王的黑夫子盔,孙悟空的绣团花直缀衣等。武场亦有改革,如为了强调赵云的身份性格,将其上下场时的急急风、硬四击头分别变为纽丝和软四击头等。剧目方面的创新更多,《霸王别姬》《陵母伏剑》《薛刚闹花灯》《甘宁百骑劫魏营》《坛山峪》《康郎山》《野猪林》等,大多能结合时代和突出爱国思想。 |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