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长安大剧院 > 京剧戏曲知识 |
|
|
京剧武生俞派为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首,系俞菊笙所创立 |
|
|
时间:2025.05.07 网站管理员 点击:28次 |
|
|
京剧武生俞派为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首,系俞菊笙所创立 俞派为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首,系俞菊笙所创立,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念、做和武打方面,以剽悍迅猛的风格著称。俞派的风格流传极广,影响大于其他武生派系。 俞菊笙(1839年一1914年),原籍江苏苏州,生于北京,中国京剧演员,工武生。因性格直爽,绰号“俞毛包”。幼年投张二奎门下,从杨二喜习武旦,后改武生。 俞菊笙,男,京剧武生。原名光耀,学名玉生,号润仙,祖籍江苏苏州,生于北京。诞辰:1838年,道光十八年(戊戌);逝世:1914年,农历甲寅年。清同治末年,与名旦胡喜禄接祖春台班,经常以武打戏演大轴,与三庆、四喜两班媲美。俞菊笙不善唱功,而是着重运用精湛的武功技巧刻画人物。曾从武花脸戏中吸收雄浑的表演风格,融合于武生的表演艺术之中,并首创了勾脸武生戏。他对京剧的武打戏,特别是长靠武生戏的表演 ,有重要的丰富和发展 。 晚年家居 ,除演义务戏外,不常登台。代表剧目有《艳阳楼》 《 铁笼山 》《 状元印》《青石山》等。弟子有杨小楼、尚和玉。子振庭亦工武生,慓悍勇猛,自成一格。 俞菊笙自幼拜张二奎(与程长庚同时期的老生名家)为师,并从杨双喜(杨宝森、杨宝忠的祖父)习武旦,与杨月楼(杨小楼的父亲,原名杨玉楼)并称“忠恕堂文武双璧”。后因身材魁伟,气度猛武而改习武生。出科后曾主持春台班多年,以武生挑班唱大轴。曾与汪桂芬、胡喜禄、何桂山、刘永春、黄三雄合作演出。俞菊笙长靠、短打均擅长,演戏风格勇猛威武,矫健雄伟,世称俞派。为丰富武生的表演剧目,俞菊笙将原本为武花脸应工的剧目比如《艳阳楼》、《金钱豹》、《铁笼山》等勾脸戏大胆移植为武生表演,形成勾脸武生的独特风格,同时还将《挑华车》改为俊扮武生戏,为后世所遵从。同时,由于他出身武旦,在《铁笼山》中还加入了独特的打出手,丰富表演内容。 在当时,武生一行发展程度最高的是俞菊笙的俞派,京剧以武生戏唱大轴的局面就是由俞菊笙开创的。 京剧武生俞派艺术特色 俞菊笙的戏路极宽,长靠戏、短打戏均所擅长,并拥有一批神怪戏的剧目,刻画雄壮、粗犷、强恒、暴烈的人物形象,扮演各类神仙魔怪都十分生动。他首创武生勾脸的演法,以表现介乎生、净两行当之间的角色。他因曾习武旦,乃有于武生戏中引用武旦打出手技艺的创造,均系前人所未有。 俞菊笙武技精熟,台风威猛剽悍,开打勇猛,身手极快,使观众目不暇接。他身高力大,一出台即有先声夺人之势,所用兵器也往往加大、加长,如《艳阳楼》高登所用之大刀和《挑华车》高宠所用之大铲头枪,均为俞派所特有。 俞菊笙的声音洪亮,不擅唱而擅念白,因幼时曾拜张二奎为师,故念白多从奎派,浑厚洪亮,极为生色,尤其在神怪戏中,每一口宣佛号时,能使舞台为之震响。 京剧武生俞派代表剧目 俞派的剧目《铁笼山》、《金钱豹》、《艳阳楼》、《挑滑车》、《贾家楼》、《百草山》、《混元盒》等均富特色。 [4]常演剧目有《挑滑车》、《长坂坡》、《艳阳楼》、《铁笼山》、《青石山》、《英雄义》、《金钱豹》、《赵家楼》、《金沙滩》、《晋阳宫》、《混元盒》、《百草山》等。 京剧武生俞派 流派传承 俞派的风格流传极广,影响大于其他武生派系。所以后来的武生演员大多师法俞派。京剧泰斗杨小楼,武生宗师尚和玉都是俞门弟子。杨小楼在继承家学(杨月楼)和俞派刚健灵敏特色的基础上,兼收谭鑫培、张淇林、杨隆寿、牛嵩山、姚增禄等名家的艺术特色,大力发扬“武戏文唱”的理念,形成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杨派艺术,被称为“国剧宗师”,和梅兰芳、余叔岩并称“三大贤”。 尚和玉主张武生表演要做到脆、狠、率,反对不顾剧情,只为讨好观众而卖弄技艺。他的表演恪守俞派规范,风格威猛凝重,尤以勾脸武生戏见长。在表演中一招一式,朴实无华,形成为后人所推崇的“尚派”,晚年曾在中国戏曲学校任教,与王瑶卿、谭小培、郝寿臣等并称“十大教授”。 俞菊笙之子俞振庭,人称“小毛包”,承袭父业,主攻武生,以剽悍勇猛著称。但是技艺平平,唯有《金钱豹》颇具乃父风范,为抗鼎之作,风靡一时。中年以后就不再登台,专门经营戏班,组建斌庆社,分大班和小班。大班遍邀名角,梅兰芳、尚小云、雪艳琴、裘桂仙、侯喜瑞、王少楼、王凤卿等等都曾搭斌庆社演出;小班为科班,专门培养戏曲人才,名人辈出。计艳芬、朱斌仙、朱斌舫、孙毓坤、徐碧云、刘斌昆、毛庆来、谷玉兰、张永禄等都是斌庆社门下,李万春、蓝月春等也曾经在斌庆社带艺搭班。俞振庭颇具戏曲组织天才,男女同班合演,开始演唱夜场戏都是由斌庆社首创的。 俞菊笙的外孙孙毓坤,为名武旦孙棣棠之子、杨小楼之义子、工武生,艺兼俞杨、扮相英武、技艺超群。被人称为杨小楼身后第一武生,晚年曾在北京戏曲学校任教。电影《借东风》中曾饰赵云,虽然灵光一现,颇有潜龙腾渊、鳞爪飞扬之意,令人赞叹。 |
|
|
|
|
|
|
|